潜山市(天柱山) 文化旅游协会

让天柱山以文化亮相

 二维码 22

——给李五四的一封信

尊敬的李秘书长:

感谢你们。短短的两天,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天柱山。

回来,与同事聊天,同事也去过天柱山,问他什么感觉,他说,山不错,就是没什么文化。请你不要惊讶,我在这一次之前,也是这么认为的。

毫无疑问,天柱山不是没有文化,是太有文化了。你知道我在天柱山时的感受吗?是羡慕,嫉妒。那么多的名人为天柱山作诗,那么多名家石刻,那么久远的遗址,那么高深的禅宗,那么优美的写进教科书的传说,那么多大家的故里。从里面抽出来任何一个,稍微一包装就是一个独立的“4A”,响当当的景区。同是大别山,你们太“富”了,叫我怎不“嫉妒”?天柱山回来,总得写点什么,要讲的太多,我还是写了一篇充满“嫉妒”的短文,《潜山的幸福》,你们真的是太幸福了,上天在地形地貌上“照顾”你们,古人在精神文化上“偏袒”你们。

太富的人,往往对钱失去了概念;太幸福的人,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幸福所在。恕我直言,你们对文化已经熟视无睹了。我之所以说得这么直接,是有我的道理的,在天柱山的游览过程中,在文化景点的讲解中,在与普通民众的交谈中,我感受不到潜山人对文化的骄傲与激情,这么优秀的文化,一讲到就应该是两眼放光的啊。我也是老旅游了,自认为还是热爱文化的,我在各种旅游宣传中很少看到潜山的文化宣传,我第一次天柱山之旅,导游压根就没告诉我“文化”,以至于我认为潜山旅游就是天柱山,大半天结束。我也调查了我们当地的旅行社,查看了宣传册,天柱山介绍得多,文化说明的少,线路全是围着“山”在转。我还问了我的同学、朋友,都去过天柱山的,知道潜山文化的很少。下面,是我刚刚与一个旅行社老总的电话实录。

谷经理,我想去天柱山旅游,你给我介绍一下?

好的,天柱山一般两天就够了。

行程怎么安排的?

第一天去,下午玩个玻璃栈道;第二天,上山,下午返程。

有没有文化一点的项目、景点?(我刻意提示)

大概有吧,不清楚。

我很失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这样的认知呢?这个板子不能打在游客身上,也不能打在旅行社身上,问题还是出在宣传上,潜山人对潜山的宣传上。

——我们把目光仅仅盯在天柱山上了。

有什么样的宣传,就有什么样的市场;有什么样的灌输,就有什么样的认知。如果有空,看看潜山各家旅行社的宣传手册,网上的线路,以及政府的活动,就可以分明的辨识。这是一个方向问题,也是指导思想的问题,非得有自上而下的调整。

调整到——以文化包装天柱山。

我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建立在很“功利”的基础上的,利益永远至上,市场越大越好,游客越多越好。我的视角很直观:围着山,一日游;围着文化,三日游。围着山,来一次;围着文化,来了还来。围着山,观光旅游;围着文化,休闲旅游。

我们黄山为什么“斗”不过杭州,为什么游客玩了黄山去西湖休闲,把钱丢在杭州?我们的产品不一样,黄山是山岳,而杭州是文化。

从理论上,从旅游开发或者旅游文化的角度,讨论天柱山如何建设营销,可以开半个月的会,可以编出好几本书。我喜欢简单,喜欢禅宗的方式,我就举一个例子:西湖说穿了就是一汪水,和我们的太平湖都没法比,其产品的核心就是文化,如果抽去苏堤,白堤,雷峰塔,断桥,西湖还是西湖吗?人们还会一去再去吗?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如果天柱山是浙江的,他们会怎么建设,怎么包装?我们安徽旅游的开发与营销总是慢人家半拍,有时候空想一番,倒也很有意思。

我总感觉我们太“老实”了,卖瓜就是瓜,不知道怎么包装,以至于虽然货真价实,但卖不上价。

潜山在建设,也在变化,天柱山博物馆就让我很吃惊,一个县级市能有这样的博物馆非常了不起,其他的几个馆尽管较“简陋”,但毕竟有了。值得改进的地方还是有的,比如“山谷流泉文化园”的名称就不妥当,干嘛不直接叫“历代摩崖石刻”?有冲击力,有吸引力,可见我们的包装没有很好地研究市场。在张恨水的纪念馆里,我很想买几本他的书,可惜没有,如果会“做生意”,不单有,而且是成套的,礼品装的。

在天柱山的两天里,没看到多少游客,旅游大巴也不曾见,当然双休日可能好一点,但是,还是与潜山的资源不对等,与天柱山的品味不相称,这样一个5A应该是游人如织的。

也就是说,我们一直盯着天柱山宣传潜山是失败的,那么,干嘛不换一个视角。

换一个视角,从文化为宗,山,不仅仅是山,水,不也仅仅是水了。文化能让天柱山以多彩的方式加以展示,进而开发出有竞争力的多种产品,比如文学旅游,书法旅游,戏曲旅游,考古旅游,宗教旅游,等等。文学旅游,潜山很容易就能搞起来,以张恨水为核,加以包装,开展文学调研与讲座,辅之以历代诗词歌赋,《孔雀东南飞》,会是非常生动的活动,一年可以办好几期,我相信会场场爆满。玩书法篆刻的全国有多少人?潜山为什么不能围绕这个做文章?做了,就不是去看看摩崖石刻那么简单了,把蛋糕做大,做成全国书法人的向往之地,再选一个山谷,搞一个现代名家摩崖石刻长廊,又有什么不可能?这些活动与产品有了之后,天柱山还是天柱山吗,是文化的山,是休闲的山了,山,只是潜山的一部分了(而现在是全部)。这些虽然是专项产品,但都是人家做不了的,唯我独有的,做精了就是大市场。别小看了专项旅游产品,专项旅游的效益是普通大众旅游的十倍,而且能进一步带动其他旅游。

潜山大有文章可做,关键是怎么做,这方面要有专门的策划加论证。不管怎么做,方向不能有问题,跑偏了就事倍功半。让天柱山披上文化的外套,是我的重点建议。天柱山是文化外衣不是一套,是一个系列,四季都精彩。

旅游怎么做,我说了不算,你说了恐怕也不算,说到底,还得领导认同,领导决定方向。但也离不开旅游人的努力,旅游人要本着对潜山旅游的责任感,本着对本土文化的爱,为领导出主意,给领导提建议。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秋安。

   

                                                                                                                                                                    六安老旅游   邵有常

                                                                                                                                                                        201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