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市(天柱山) 文化旅游协会

程冲,有声有色的村庄

 二维码 52
作者:李五四

程冲,在五庙乡的南部,毗邻太湖县,是一个只有千人且多山少田的古老村庄。淳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酷爱戏曲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一肩山水两县流,弹腔声处无曲愁。

弹腔,又名老徽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就出现了,当时潜山县除少数畈区外,几乎都有弹腔表演。至今仍保留的王河程长庚故居旁老林坦戏台基、余井马道戏台基、黄泥长河万年台、龙潭万涧杨氏宗祠的花戏楼、小吏港孔雀台等遗址就是很好的历史见证。而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五庙程冲村“许畈弹腔班”和官庄“余氏弹腔班”。其中“许畈弹腔班”是程氏、王氏在元朝中后期从江西迁到潜山五庙就开始唱弹腔。随后涌现出以许辛盘为代表人物的五代弹腔传人。

弹腔起源据传与唐朝的尉迟恭有关。尉迟恭在朝为官时,常常为民请命,屡遭奸臣非难。他看穿宦海,弃官修道,隐居深山,筑坛焚香,每天诵念佛经。他焚香时,总爱手持檀条,敲坛击拍,高声吟唱。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勇之臣,就用尉迟恭的吟腔,也就是今天的弹腔(坛腔)来演唱他的故事。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戏曲艺术。

弹腔真正的形成应在元末明初,兴盛于乾隆年间。弹腔起初是宫廷戏、武打戏、少数生活戏组成,在传到皖江流域后,汲取了青阳腔,融汇了大量的民歌小调,沿用“中州韵”的同时又渗入大量“徽音”,剧目也越来越贴近民众生活和风土民情,与本地百姓的道德观、审美观相符合,从而乡土气息浓郁。

弹腔曲调丰富,结构严谨,特别是西皮、二黄、滚板和拨子腔,曲调更显柔和、爽朗流利。二黄平、慢三眼,伴奏曲牌《大开门》《小开门》《阴所七点头》等使表演时场面壮观,声势浩大。这些艺术特点和养份被道光三年(1823)随舅父进京,成为京剧大师的程长庚所吸收,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戏曲艺术基础。后来他在兼收“徽音、京音、楚音”后,熔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进而创立了京剧这一国粹。故而弹腔又是京剧的母体艺术。程冲的弹腔对黄梅戏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就是按照程冲已故弹腔艺人左四和口述弹腔剧目《双救举》改编的。真是弹腔初起说英雄,未想成就国剧。

淳美民风不仅发扬光大了戏曲文化,也铸就了一些可歌可泣的人文景观。当走进程氏宗祠,首先看到的是中厅前楼悬挂的“孝子”匾和两侧门头上“戬榖”和“罄宜”的门牌(与人为善,顺应自然)。醒目的“孝子”匾是零五年重做的,同治九年的老匾则挂在中厅后面的墙上。追溯起“孝子”匾的来历,那是在明末清初时,有一个叫程焕的人,他的父亲程一聘在流寇峰起时率众保聚潜、太两县相交的荞麦寨,屡立防御之功。崇祯壬午年,伪付总崩发叛乱,程一聘奋不顾身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凶残杀害。因事发突然,程焕只得背着自己的老母亲在老仆的救助下,以砖石御敌,且战且走突围,幸免于难。他数日后归来,到荞麦寨阴谷寻找父亲尸骨,其父竟尸面未改,遂厚葬之。程焕自此每每想起父亲的勇敢和善良,却惨死崩发之手,悲愤之情怎不能已,就在自己佩带的一把利刃上刻下“不共戴天”四字,誓将为父亲报仇。

顺治六年,程焕借朝廷清剿流寇之患,向朝廷献策,领兵攻打崩发,崩发见不能胜,主动请降。程焕在当事官员面前大哭,诉说与崩发的仇恨;他不要任何军功和奖赏,只请求把崩发交由他处置。当事官员同情程焕的遭遇,准许了他的请求。程焕杀崩发取其心肝祭奠父亲。报了父仇的程焕,在侍奉母亲时,几十年如一日,亲力亲为,照顾孀居的嫂子和抚养孤儿更是做到礼尽周全。他死后,埋葬的坟墓周围草木牛羊不践踏,树上鸟儿不筑巢,过往的人都怀着敬仰之情。道光十五年,生于前明天启壬戍年,卒于康熙九年的程焕孝义被内阁中书林杞材呈奏朝廷,朝廷感念其孝义,恩旨在道光十八年让他的牌位入县忠孝祠,挂匾于程氏宗祠,道光十九年建坊记之。

程冲,不仅有魅力四射的弹腔,忠孝大义的往事,还有那距今千年,高达70米,躯干需六人合围,根系发达至河水另岸,有着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他以伟岸身躯为世代居住这里的人们遮风挡雨,为王朝没落垂首,为盛世太平起舞。可谓:一树葱茏越千年,程家冲里天下事。


上一篇重返五庙
文章分类: 美文欣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