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市(天柱山) 文化旅游协会
五 庙 姜 二维码
39
那日去五庙,正值秋雨绵绵。暮秋已至,整个山村沉浸于斑斓秋色之中,宁静安逸。我是来五庙寻腔的,这样的底色里,弹腔一定静如一张老唱片。在走进五庙党小组旧址,亦即五庙乡红光村的程家河湾大屋时,时光正好。 程家河湾大屋已有数百年历史了,在后人维护修葺之下,依然巍然挺立于皖西南大别山山腹之中。“德厚流光”“恩诏荣颁”“兰桂扬芬”“修德于乡”四块匾额,高悬厅堂之上,肃穆庄严。程氏家训在雨声和光影里斑驳,如碑上镌刻的箴言。革命先行者程千里,在这个人间安宁的午后,慈和地看着每一个造访者。 程千里当时从蛮僻的五庙走出去时,正是中国风雨飘摇的上世纪二十年代。1925春,这个心怀天下的青年,在上海找到了他的信仰后返回故乡,在潜山建立起第一个党小组,将潜山写进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史。随后,他又从五庙奔赴湖北参加工人运动,最后牺牲于革命的路上。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八仙桌上油灯、报纸还在,英雄已去,浩气长存。 除了程千里,五庙的英雄还有程之凤、余良鳌、胡绍瑗、王长青、梅竹松等,他们的英名刻在船舵碉的烈士纪念碑上。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宁谧的祥和中,他们极目山河,心中必定是温情脉脉。这美好的人间,一如他们所愿。 漫雨倾泻,秋风微凉。风翻田野的窸窣,叶落声,鸡犬声,人们的谈笑声,隐隐约约传来,如树下筛落的雨点一般静好。我在等许开山老人。有人端上热茶,一碟生姜喜盈盈地摆在我的面前,鹅黄纤薄,姜香游走,时间在此时不舍得走得太快。 老人来了。老人已经很老了,他蹒跚走到厅堂中央,端坐,面容消瘦,神色从容。他微微运气,身体陡然紧张起来,如弦如丝,瘦弱单薄的身躯里迸发出绵绵气息,一声沧桑纯正的弹腔从他那同样沧桑的胸腔里悠悠发出,如同走过千百年的历史隧道,深邃幽远,如吟如诉。他面色庄严,继而悲壮,继而高昂,终于平静,与雨声化为一体。眯起眼,侧耳倾听,脚轻拍地面,手徐徐举起,和着腔调轻微摆动。此刻,我是歌声里的一株树。 众人喝彩。 弹腔又称老徽调,是潜山的传统戏曲剧种。这沧桑的老调跟随着永不沧桑的潜水,流入长江,上达四川重庆,下到南京苏浙,融评弹,鉴沪音,入川腔,终成“徽调”。“徽班”进京,变而成国粹京剧。 老人似乎在回味徽调的荣光,良久才颔首回谢,落座一旁。新一代弹腔传唱人许承应上场端坐,演绎自创新曲《红源》,却是嘹亮欢喜: 红色五庙生态茶乡 千年银杏百年弹腔 乌云起狂风掀雷声震响 五庙乡革命星火在燎原 程千里程之凤腾渊良鳌 抛头颅洒热血正气凛然 叙潜山第一党小组 打响了新农运第一枪 掀八斗来起义人心所向 六豪杰聚河湾谱写新章 点燃了红星火诚志可贵 洒热血皖西公署名远扬 思英雄烈士墓前牢记使命 立誓言纪念碑下忠贞于党 咱五庙儿女们豪情志壮 这一方热土上奠基红源 勤发奋勇担当怀揣梦想 读党史校园里书声朗朗 读党史学党史牢记使命 红色基因代代传 叫好声声。茶水一遍遍地续,姜一盘盘地上。茶香不说,姜尤其美,咸香甜脆,酸辣爽口。五庙人何时爱上生姜的?是配合弹腔而生?是年节时的茶点小吃?询问五庙生姜的起源,并未得到确切答案,只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它们是五庙土生土长的“居民”,足以见证五庙的衰兴更替,岁月绵长。 许家嫂子再次上姜时,我拉住她问秘方。她笑道:也不是什么秘方。姜刮好,洗净,沥干,适量盐腌一晚。早晨晒晚上收,切片,或者是手撕成条,摊开凉透,然后腌制。一层糖一层姜,腌制一夜之后,早上再倒白醋,一定要没过……她再三叮嘱“一定要凉透”,这才离开去忙了。 老徽调依然在唱着,众人沉醉在苍茫的历史中,而我却走神了。老徽调,可不就是五庙姜吗?它的底色是悠远的辛辣,是呛人的人间烟火。岁月的盐,浅压辛辣,终究掩饰不住辣的狂热,就像那苦难的岁月,严逼的风刀雪剑,并不能让五庙儿女屈服;而新时代的美政,却是沁人心脾的甜,将生姜裹上一层糖霜,辣依然,咀嚼之后有绵里藏针的凌厉,于凌厉之中,又有温柔缱绻的甜。这多像五庙人哦! 临走时,我买了几斤五庙姜。 我要细细地品一品那腔调,那辛辣,那柔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