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市(天柱山) 文化旅游协会
河湾大屋 二维码
7
五庙党小组旧址坐落在潜山市五庙乡红光村河湾大屋。这是建于晚清的一座古民居。 我喜欢古民居,因为它保存着古人原有的生活形态,因为它的岁月之美。在龙潭工作的时候,我常常独自一人去龙潭老街,龙湾黄大屋,万涧杨氏宗祠、杨老屋……一个人慢慢地去寻幽探胜。我迷恋破落的青砖黛瓦的沧桑,更爱听那小桥流水的清音,爱听自己的脚步与青石板路面相碰撞发出的令人迷醉的幽幽古韵。 潜山所有的乡镇我都去过。有时是因为主题采风,有时是偶然路过,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专门去看古建筑。看古建筑一般都是即兴的,大都是自费的。想到什么地方去,我就邀两三好友,带上一两瓶好酒,慢慢地看,然后找个小饭馆坐下来,喝喝茶,抽抽烟,乐滋滋地享受当地的美食。 江南的古民居很多都是成群成片的,潜山的古民居都是单体建筑——这也算得皖西古建的一个特色吧。它们一幢一幢地散落在天柱山周围的崇山峻岭中,散落在皖河潜河的冲积平原上。槎水徐家高屋历史之悠久,余井占庄老屋规模之宏伟,痘姆红星方家花屋保存之完美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些古民居虽经数百年风吹雨打,却仍然风采依旧。在乡野间,在溪涧旁,在青松翠竹掩映里,你走着走着,一不留神就会踏着先人的足迹,滑进另外一个时空。
这次去的是五庙乡。 五庙乡在潜山盆地西北部,地处潜、岳、太三市县交界,是一个山区乡,原来去过,在政府食堂还吃过饭,但不是很熟。这次去五庙的很多是外地知名作家,他们对“五庙”这个带点宗教色彩的乡名有点疑惑,他们问我:五庙乡真的有五座庙吗?我老实回答:我到过五庙,但没有见过庙。 “五庙”这个名字其实不怪,但好奇者总是会刨根问底,毕竟这“庙”是有点多。字典上对“五庙”这个词是有解释的。“庙”是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家庙,如宗庙,如太庙。根据《礼记.祭法》的说法,古代诸侯立五庙,即父庙、祖庙、曾祖庙、高祖庙、始祖庙。“五庙乡”名字的由来是否与《礼记》的解释有关呢? 过去我听人说过“五庙”的来历。根据他的口述,五庙这个地方原来不叫“五庙”,而叫“左家畈”。很早以前五庙就盛产生漆、生姜、青麻、桐油,这四种物产是五庙的“四宝”。左氏世世代代都居住在物产富饶的五庙,左慈是左家的骄傲。左慈去世后,左氏家族给左慈塑了一尊像,供在左氏宗祠里,左慈就成了“左慈菩萨”,宗祠就成了祖庙。其他姓氏的人也纷纷来左氏宗祠烧香朝拜,人越来越多,左家的生漆、桐油的生意也就带动起来了。但没过多久,就有人眼红,说左慈是左家的祖先,别姓的人不必去朝拜,拜了也不会得到保佑。人们觉得有道理,就不去左氏宗祠烧香了,左家的生意也就慢慢萧条了。后来左家便在宗庙旁边建了一座更大的庙宇——“土地庙”。大家都觉得“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是劳动者的保护神,就都去烧香朝拜,左家的生意于是又火了起来。再后来,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到中国,中国到处都是庙宇,家家户户连锅灶牌坊上都修了小庙。五庙的左家人看到佛教信众越来越多,又加修了三座大庙供奉阿弥陀三尊。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五庙烧香拜佛,左家畈人干脆将老地名“左家畈”改成了“五庙”。 我觉得这个说法虽然有些模糊,但也好像不是凭空捏造。因为与左氏有关,我就想到了桐城的左家和左光斗。我查了一些资料,左光斗研究专家左中就说,唐代左匡政堂弟左匡衡五子左瑚,因为任舒州刺史举家由泾县迁到了安庆,其后裔有的到了桐城,有的辗转迁到了潜山。五庙乡左家湾就是左光斗家族迁桐始祖左代一长兄左元一后裔的聚居地。左代一自己则带着母亲、两个弟弟和妻儿,逃到了今天的枞阳县横埠镇左家宕。战乱时期,兵连祸接,一家人生离死别割肉分筋是家族史上常有的事情,但前人肩挑背扛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筚路蓝缕的创业历史不能忘。贞观十八年(644)左匡政曾随张亮讨伐高丽,阵亡后葬于泾县龙门,家乡人感其英勇,建左王庙祭祀他。这个左王庙别的姓氏不清楚,左氏后人应该都知道。“铁面御史”左光斗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左氏,无论是左匡政,还是左光斗,就其文治武功而言,都能威动海内,配享“五庙”之祀。 我想,这大概就是五庙之所以叫“五庙”的原因吧。这与《礼记.祭法》的说法就很接近了。左慈是三国时候的人,是个道家人物,是神仙中人,阿弥陀三尊离我们更远,是泥菩萨,是西方的神,朝拜这些神仙的好处人们是很怀疑的。中国人建造庙宇多半还是为了感恩,供奉的不是自己的保护神就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土地庙,如夫子庙,如关公庙,如孔明庙,如岳飞庙,如我们潜山的大王庙...... 后来我又打电话给精通五庙人事掌故的程为本先生,问他五庙现在还有没有左姓人家,他说有,而且一般都认为左姓是土著。这样的回复让我的想法多了一层保险,多了一份自信。
出了天柱山大门,过野寨,过白水湾,过水吼......车子都在濛濛雨雾里穿行,一路都是好风景,好似行驶在黄宾虹的泼墨山水里。放眼窗外,山峦起伏连绵,白云缭绕在山顶,碧绿的茶园布满山腰,白墙红瓦的新民居点缀着青青岗峦,随便一个定格,都是一幅画。 车子最后在一排粉墙黛瓦的房前停下。到啦?导游说:到了!这里是五庙乡第一党小组旧址! 一下车,我就看见房前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尊红色的大理石雕塑。在雾蒙蒙的天宇下,在青灰色的水泥地面上,这一块“红色记忆”显得那么耀眼! 好大的房子!面阔七间,两边还有毗屋,紧挨着西边毗屋还有许多房子,面墙十二扇窗户连成一线,排成一个长长的“一”字。这种规模的大房子在潜山是很少见的。但一开始我还没有觉察到这是一幢老宅子。在房前停留不过两分钟就跟随导游进去参观了,并没细看。 五庙党小组成立旧址在大屋的最东边,有两间土砖老房子。房子外面就是天井,是大屋东边的排水系统,廊檐下靠墙还挂着蒲篮犁耙等旧农具。可以看出,党小组旧址原来是大屋东边的毗屋。旧址的入口和甬道应该是由正屋和毗屋之间的空间改造而成的。两间土砖房,加上外面的柴房,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 外间较大,是厨房兼客厅。外间是中共五庙党小组旧址。东南角上是五庙党小组塑像。墙上有几块展板,详细展示了当年五庙党小组的构成与发展情况。 里间较小,是程千里烈士卧室。里面放了一张老苏州床、一张条桌、一张方桌和几把靠背椅,还有一大一小两只木箱子、煤油灯、暖桶等几个杂件,都是烈士生前用过的物件。睹物思人,每一个物件都能唤醒我们脆弱的神经,每一个物件都能让我们多一个理由感动和缅怀。 一九二五春,共产党员程千里从武汉回乡,任五庙达材高小教员,通过其堂弟程之凤与从外地读书返乡的进步青年取得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考察,程千里先后介绍发展了程之风、余良鳌、胡绍瑗、王长青、梅竹松等五人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建立了五庙党小组,负责人是程之凤和余良鳌。这是安庆市农村第一个党组织。随后程千里又赴广东参加了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并将五庙党小组与湖北黄石党组织接上关系,因为两地距离相当近,以后就由该党组织指导五庙党小组开展活动。 从党小组旧址出来,站在门口向西极目望去,透过中厅两道门上精美的雕花木构件,我才发现这是一座老宅子,很大很大的老宅子,院墙高高的老宅子,长长的巷子象邃道一样幽深。向导说:这就是河湾大屋,也叫程老屋。 中厅东边的三间厢房都是陈列室。厢房都很大,也很高,所以,虽然被横木和楼板隔成了两层,参观的人也不觉得压抑。 进门第一间呈列了五庙游击队当年开展武装斗争的武器装备。如担架、长枪、火铳、大刀、弹药箱、水壶、纺线车、草鞋耙、染缸、蓑衣斗笠。 第二间是一些展板。展板主要介绍几次起义的经过,介绍皖西地委专署以及红军第二团、五庙游击队、五庙儿童团等一些军事组织情况。 第三间除了一个方柜展示了一把手枪和一把匕首外,墙上也都是展板,主要介绍了皖西支队医院旧址、皖西支队军被厂旧址以及一大批在五庙生活战斗过的党的高级将领留下的红色印迹。另外还展示了地图、香油灯、急救箱、笔筒、水壶等旧物件。 1927年到1930年,在五庙党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相继发动了多次农民武装起义,其中梅城起义、请水寨起义、八斗起义、梅寨起义意义最为深远。历史记载了五庙党小组成员在战斗中的矫健身影。胡绍瑗、程之凤、王长青参加了梅城起义和八斗起义,胡绍瑗、余良鳌、王长青参加了请水寨起义,梅竹松领导了梅寨起义。无数的革命先烈抱定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和坚定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河湾大屋是安徽省农民运动的摇篮,从这里而且走出了程千里、程之凤、程千益三名革命烈士;这里山高林密,冲畈相间,地处偏远;这里是书香门第,高门大户......这太不可思议了!这里到底是怎样的一方热土,河湾大屋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宅呢? 我怀着一份朝圣的心情沿着原来的路线返回大门前。 河湾大屋坐西北朝东南,静静地卧在一个四面环山山环水绕的平坦的盆地里。面案开阔,格局很大。因为房子很大,屋后和左右的山峦又不高,离得又远,像我这样不懂风水学的人并不知道她的妙处。只感觉有格局。 这是一座厅井式古民居,屋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大小房间有七十多间。它初建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由程氏十八世祖奉直大夫程周诗主持修建,历时多年,1870年才竣工,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老屋保存相当完整,而且一直有人居住,在商品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河湾大屋在建筑风格上有着鲜明的皖派建筑风格。砖、木、石混合结构,青砖黛瓦,悬山顶,马头墙。大门有厚重的门框和门墩,没有华美、繁琐、张扬的的门楼门雕,这就显得简洁、质朴、大气。 整个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七间,主体三进,每进一正七间。从大门向屋里望去,中轴线上依次布置着轿厅、中厅和祖堂,中厅的大门是双重青石门框,而且一眼就可以看到祖厅的雕花落地门,这都能给人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层次感,这是皖派古民居常见的建筑风格。大厅和祖堂前面有宽敞的天井,两井三厅,层次井然。进深方向一进比一进高,俗称“步步高”。 三进内部的空间结构是厅井式对称结构,巷道四横四纵呈网状构筑,排列有序,连贯形成一体。但这座老屋主建筑的西边还有一排附属建筑,从外面看,有五个窗户,所以这里的房子数量应该不少于20间。 上厅为祖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八扇落地花格门,古朴典雅。前厅是轿厅,是迎来送往的地方。前厅两边的房子平时是下人的生活区和工作区。中厅西边的厢房是程之凤、程之益两位烈士的卧室,里面摆放着旧苏州床,以及床头柜、橱柜、踏板等杂件。 中厅是举行宴会招待贵宾的场所,相当于政府的听政大堂。中厅为五架抬梁式结构,卯榫严谨,立柱穿枋,用材硕大,视野空阔。中厅进深九米,宽七米,这个面积是很大的,一般只出现在清晚期的大户人家。础石的石鼓饰回字纹和花草纹,雕刻精细。石鼓上矗立着四根高大的楮木柱,支撑着五架梁。中厅天井两边的方格带缠枝纹落地屏风保存完好。正中不设屏风,以保证采光充足。屋檐的撑拱饰倒爬狮纹,非常精美。 中厅高大宽敞,粱枋间高悬匾额,显示着程老屋作为书香门弟的荣耀,承载着程氏祖先太多辉煌的过往。程氏自聚居此地以来,人才辈出,百业兴旺,事国者忠心耿耿,有功于世,事家者耕读为本,孝悌睦邻,因而遐迩闻名,四面八方的嘉奖和贺词纷至沓来。“修德于乡”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授给程艺圃长子程周诗的,“兰桂扬芬”匾额是钦加三品潜山县令张声远赠给程锡庚的,“恩诏荣颁”匾额是四品县令周凤梧赠给诰奉宜人王老太君的,“德厚流光”是江西兴国县令程炳星送给程艺圃的...... 五庙虽地处偏远,但五庙人却都能以耕读为本,尚文重教。据程氏家谱记载,辛亥革命前该屋就出过三名秀才,七名监生,授五品一人,六品二人,加封奉直大夫的三人,诰封宜人者三人。民国期间拥有大学文凭的达三十七人,有在省治担要职的,有当省参议员的,有当大学教授的。新中国成立后,老屋里出的人才更多,仅研究生博士生就有二十多人。的确是人才辈出,门庭生辉。当然,更另人仰叹的是,这一门还产生了三位堂兄弟烈士程千里、程之凤、程之益,他们为共和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为家族的耕读文化烙上了珍贵的红色印记。 中厅也有不少展板。如《河湾古民居简介》、如程氏《名望之人简介》、《匾额渊源》、《家族谱序》。这些展板从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反映了程氏与家族、与家乡、与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让我们比较真实地了解了程氏家族的历史面貌和精神气质,也为我们研究革命英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中厅立柱上还有一幅对联,是现在人所做,还是打印的字体。虽然在书写刻制前这副对联在形式上在艺术上还有待商榷,但却能直达老屋的文化内涵。 仰先进革命思想薰陶一门悉忠三英烈, 赖优秀传统文化哺育五世其昌多翘楚。 这座古民居吸收了皖南古民居的一些做法,建筑水平和艺术价值都很高,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遗存。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就是马头墙。虽然原料也是像大部分古民居一样,青瓦,白墙。但是,建造它的人们也确实别具匠心。我们看到,每间厢房前面都是长方形天井,前后两个天井之间的段壁都不砌到顶,相邻的两个天井的段壁砌得高一些。中轴线两边的墙壁上加饰马头墙,似乎不是为了防火,而是起了分水的作用,为了不让屋檐的水滴到隔段的矮墙上,也是为了美观。其次,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小院子非常多,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这就是“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是普遍的。另外,厅井设计也独具特色。中厅与天井、祖厅与天井之间增设隔壁与门窗,属于半开合的空间。中国人的传统还是崇尚含蓄。悬山顶的宽屋檐除了起到了防水的作用,还能增加老屋含蓄的魅力,不像硬山顶那样外向。 民国时期,老屋里有不少人在省会安庆做官,在家的户主大都靠佃租为生。1947年冬,潜太县委书记刘秀山在红光村开群众大会,推行土地改革政策,会场上有的农民强烈要求将河湾老屋当作地主老财的产业烧掉。是刘秀山力排众议才保护下来的。他说:程老屋是程千里、程之凤烈士的诞生地,不能烧!革命是为了推翻旧政权,不是要绕掉老房子。新中国要成立了,老屋就是人民的,怎么能烧呢?不仅不能烧,还要保护好。这个老宅子因此躲过了一劫,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缅怀先烈、牢记使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穿梭在老宅的巷道中,走在屋边的草地里,看着井壁上绿油油的苔藓,院子里蓬勃旺盛的花草,山腰地傍葱葱郁郁的茶园,耳边仿佛还能听得见百年前的村言俚语,看得见百年前来来往往忙碌的人影,嗅得着百年前嘶嘶战马热乎乎的气息。虽然金戈铁马早已经烟消云散,搏杀声、呼喊声早已经还原为大自然的宁静。但五庙的一草一木,老宅的一砖一瓦,随便你触碰到哪一点都会有历史铿锵的回声。 当然,到五庙你不仅可以来看河湾的古民居,还可以看程冲老屋的千年古银杏,更可以坐下来品茶听戏。茶是五庙的高山云雾茶,戏是五庙原汁原味的老徽调。我最喜欢听老艺人许开学在老屋的祖厅前,掇条长凳子坐着唱。那真是个绝。慢慢品味,似文火煲汤,里面加了很多东西。有先民的气息,有生活的故事,有英雄屯兵牧马的传说,有水吼岭的烟云,有胡湾河的风......一切都在声音里氤氲,升腾,难以挣脱的激动和慨叹全在老人的一招一式里,时而低沉婉转,时而悲怆嘹亮,绝对回肠荡气! 这一方热土奠基红源, 勤发奋勇担当怀揣梦想, 校园里读党史书声朗朗, 英烈精神红色基因代代传扬…… |